1919年9月,入北京“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校长是张安国,六年级班主任是程振山。这所从清光绪20年“左翼镶白旗学堂成立开始,到1990年第13次更名,改名为北京市东城区“春雨胡同小学。
1927年夏季,其父亲王德桢把从小多病的王荣庭送入北京通州潞河中学读书。当年秋天,王荣庭参加了基督教堂唱诗班,极富音乐天赋的王荣庭很快成了唱诗班的佼佼者。
1928年6月,在政府陆军被服厂当职员的父亲因病去世。
1928年暑假,王荣庭到哈尔滨的姐姐家报丧。在哈尔滨中东铁路线上横道河子车站做列车连接工(摆小旗的)时,结识了塞克、金剑啸、沙蒙等艺友,跟塞克学弹“七弦琴奇达尔(即“吉它,此乐器名老俄式七弦琴最早由塞克中译文)唱歌、作曲,塞克是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向导与启蒙。
这时王荣庭受到居住在黑龙江的俄侨音乐家戈里德施京、特拉赫腾贝尔格、格尔施戈林娜作品的熏陶。
1928年秋天,塞克十分欣赏王荣庭对音乐的执着、感悟与灵性。邀请王荣庭为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北归》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北归、“离别情意。
1928 年底,王荣庭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 “在海的那边谱曲,这首歌当时在哈尔滨妇孺皆知,流传甚广。与此同时,王荣庭还和塞克共同创作了“西巴扎尔夜歌。1986年,塞克在病床上与来探视他 的王洛宾同唱这首歌,含泪回忆起那段美好的岁月年华和难忘金曲。
1931年毕业于北京通州潞河中学。
1931年9月,王荣庭 被保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他的钢琴教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教师是沙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教师是从巴黎留学归国的汪德昭。 这几位教师经常说,要想成为出色的音乐家,毕业后必须到西方深造。王荣庭从他们那里受到正统的音乐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仲夏,平时十分仰慕徐志摩,并自诩为“新月派 的王荣庭,“视自由为艺术之灵魂,便将为徐志摩的诗谱成曲。后来,他又将此歌献给女友罗珊。
1934年初夏,自幼是一个以停滞为痛苦,以流动为乐的孩子,平时十分仰慕徐志摩,喜欢爱情诗,也经常写一些表达爱情的小诗,并自诩为“新月派 的王荣庭,视音乐为生命,视自由为艺术之灵魂,便将为徐志摩的诗《云游》谱成曲,旋律如行云流水,澎湃激荡,受到师生的一致称赞。后来,他又将此歌献给女友洛珊。
1934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在北京铁路扶轮中学任音乐教员。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前往山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洗衣歌》等抗日歌曲。同年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女友罗姗(杜明远)结婚。
1938年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前往甘肃、青海各地宣传抗日。改编《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虹彩妹妹》、《曼丽》等民歌。1939年在青海创作、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等民歌。[2]
1940年在西宁任音乐教育工作,负责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创作歌舞剧《沙漠之歌》及《送郎出征》、《穆斯林青年进行曲》等抗战歌曲。1941年春天前往兰州与妻子罗姗解除婚约。之后被兰州反动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罪名逮捕,关押在兰州城北大沙沟监狱,苦狱三年。在狱中创作《蚕豆谣》、《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滩上》等二十余首囚歌。
1944年5月经多方营救出狱,回到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改编《阿拉木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依拉拉》、《曲曼地》等民歌。
1945年与妻子黄玉兰在西宁结婚,之后生育三子。
1951年冬天黄玉兰在北京病逝。
1949年9月在西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部队进军新疆,时任一野一兵团政治部文艺科长,在张掖与王震将军共同创作合唱歌曲《凯歌进新疆》。12月任新疆军区文艺科长,编译《苏联最新歌曲集》,改编《哪里来的骆驼队》、《我不愿擦去鞋上的泥》、《在银色的月光下》等新疆民歌。
1952年在南疆喀什二军文工团任音乐教员、创作员。改编《沙枣儿花香》、《圆圆的》、《美就美在眉毛上》等数十首民歌。
1957年调任新疆军区文工团音乐教员、创作员。参与创作歌剧《战斗的历程》、《无人村》。
1958年参与创作歌剧《两代人》和音乐话剧《步步跟着毛主席》,同年被评选为全军先进文艺工作者。
1960年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关押狱中。
1962年被假释出狱,回原单位带罪服务,任音乐教员、创作员。改编《江巴拉汗》、《草原上的金太阳》、《天上的云》等数十首民歌。
1965年被押回狱中继续服刑10年。先后在狱中搜集改编《哈来龙》、《离别》、《阿顿江》、《高高的白杨》、《萨阿黛》等数十首民歌。
1975年刑满出狱。在政治上继续被管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改编《我愿变成一杯香茶》、《西淋江》、《你的热泪把我的手背烫伤》等数十首民歌。1978年为新疆工一师文艺宣传队创作歌剧《托木尔的百灵》。
1979年应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将军邀请前往兰州为战斗歌舞团创作歌剧《带血的项链》进京参加国庆30周年汇演,获文化部颁发创作二等奖。
1980年为乌鲁木齐市文工团创作歌剧《奴隶的爱情》新华社为他发表内参“披露老音乐家王洛宾的困境的文章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
1981年新疆军区召开平反大会,为他恢复名誉和军籍,69岁的王洛宾终于重新穿上了军装,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
198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洛宾歌曲集》。
1986年11月新疆军区政治部、新疆音乐家协会联合为他举办《人民音乐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首次向社会全面介绍他的音乐作品,并且授予他“人民音乐家这一光荣称号。新疆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英汉对照《在那遥远的地方》、《丝路情歌》歌曲集。
1996年3月14日因患胆囊腺癌在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83岁。20日王洛宾追悼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新疆自治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 及社会各界1500多人参加,国内外社会团体及知名人士发来唁电、唁函500件,送花圈200多个,沉痛哀悼王洛宾先生。
1996年6月王洛宾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在北京金山陵园举行,首都各界人士及驻军代表500多人参加。国内演艺界及海外华侨纷纷举办“王洛宾作品音乐会缅怀这位不朽的音乐家。
感情生活
王洛宾与杜明远(洛珊)
1936年至1937年之间,在北平西直门外的扶轮中学当音乐教员的王洛宾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生杜明远相识于北平一场赈灾义演上。
初次见面,杜明远跳芭蕾舞,王洛宾应邀伴唱。默契的表演以及王洛宾充满激情的男高音打动了18岁的杜明远,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开始萌动着爱情的种芽。
杜明远的父亲依循传统习俗为他们举行了订婚仪式,又介绍他俩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寻找朋友,投奔延安。考虑到一对未婚青年旅途不便,杜老先生让女儿暂名洛珊,让洛宾、洛珊以兄妹相称相待,日后再完大婚之礼。这对热恋的新青年早已被爱火融化,一到西安,即以夫妻关系名正言顺地开始了共同生活。洛珊此时改名罗珊。
去了西安,又辗转到了兰州、西宁后,王洛宾经常奔波在外,在西宁的一所女子师范任美术教师的洛珊常常独守空房,倍感寂寞。封闭落后的西宁当时连电灯都没有,文化生活相当贫乏,这种日子让洛珊很不习惯。她时常使性子,闹情绪,执意要请假到兰州去看病,王洛宾只得陪同前往。但到了兰州后,她便乐不思返,怎么也劝不动。王洛宾无奈之下,独自返回西宁。罗珊最终爱上了一个叫徐则林的男演员。王洛宾闻讯匆匆由西宁赶回兰州家中。罗珊对远道归来的丈夫冷冷抛出了一句:“今晚你住在哪里?
几天之后,兰州报纸刊登了王洛宾、罗珊两人的联合启事:声明脱离夫妻关系。
此后,罗珊由兰州到了战时首都重庆,即恢复本名杜明远,任职于国民党政府,并与国民党官员白某结婚。抗战胜利后,白某出任浙江省余杭县县长,杜明远做了县长太太,一直夫唱妇随,生活安定。1958年,白某病逝。1963年,孀居数年的杜明远和丧偶的卢先生重组家庭,相濡以沫地度过了35个春秋。几十年里,杜明远绝口不提罗珊那段生活,连她的后两任丈夫都不知道杜明远就是王洛宾的第一任妻子。
50年代,杜明远和王洛宾知道了彼此的下落。60年代,王洛宾在监狱要为犯人排演豫剧,写信求助于杜明远。杜明远不仅寄来了剧本和曲谱,还给狱中的王洛宾寄来一件绒衣。
90年代,王洛宾迎来晚年辉煌,成为全国传媒的热点。罗珊这个名字随之被频频曝光,但少有颂词,有的报道甚至把罗珊当初与那个男演员的私通臆测为军统特务的政治阴谋并导致王洛宾入狱。
居住在河南开封北土巷的杜明远老太太,面对王洛宾的大红大紫以及对昔日罗珊的贬斥,原本就复杂矛盾的心理终于失去了平衡,对王洛宾生出了新的怨恨。于是就有了后来王洛宾“假女儿的事情,而杜明远也知道自己的玩笑开大了。
1997年10月,王洛宾儿子王海成和他的律师专程到了开封北土巷,求证“王洛宾女儿一事。病后渐愈的杜明远老太太听说王洛宾之子来访,乐于相见,见面就说:“你像王洛宾。王海成为她打开《王洛宾画册》,将那张1938年在兰州的合影照片呈现在杜老太面前。杜老太眼睛一亮,立刻一一指认:这是王洛宾,蹲在一旁的便是我。
往事历历在目,她痛哭起来。
王洛宾与卓玛
1939年夏,我国早期著名电影人郑君里来青海导演拍摄反映各族人民生活的纪录片《祖国万岁》,王洛宾应邀参加了摄制组。摄制组就驻扎在青海湖畔金银滩草原上的千户长同曲乎家,与千户长一家人同吃同住。有一天,这部片子要拍摄牧羊的场面,因当地属千户长家的羊只最多,故千户长的三女儿卓玛便被选为牧羊女。在选择配角的过程中,由于导演对找来的藏民总是不满意,情急之下就干脆让王洛宾穿上藏袍,为卓玛充当赶羊的帮工。
蓝天白云下,王洛宾与卓玛各骑一匹马并肩疾行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大群羊宛若一幅宽大的白绫在绿茵中向前飘动着。王洛宾在挥甩着马鞭子赶羊的时候,一不小心,那鞭梢子抽及卓玛的马屁股,使那匹马因受惊而猛跑起来。卓玛惊呼着回头看了王一眼,似有嗔怪之意。
三天的拍摄工作很快结束了,王洛宾不得不随摄制组回西宁。回西宁的前夜,王洛宾向卓玛姑娘辞行。王洛宾痴痴地望着夕阳下卓玛姑娘那俊美的脸庞。卓玛被他看得脸红了,在策马转身的一瞬,手中的牧羊鞭轻轻抽打在王洛宾的身上。王洛宾怦然心动,直到卓玛姑娘走出很远,他还痴痴地呆在原地。
第二年四月,王洛宾又从西宁来到了金银滩草原。这一次他给同曲乎千户带来了石头眼镜、皮袍等礼物。王洛宾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风,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调。
当时,王洛宾和卓玛天不亮就骑着马出门,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匆匆赶回住所。虽然夜已深了,但王洛宾仍借着昏暗的酥油灯整理搜集来的曲谱。有时候,卓玛还给王洛宾请来草原上的歌手,当面给他演唱各种民间曲调。在农历七月下旬,王洛宾还和卓玛赶到青海湖边观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在这个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们精湛的歌舞,使王洛宾大开眼界,他的艺术层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此后不久,王洛宾又几次回金银滩草原采风,每次都是住在同曲乎千户家。在那段日子里,王洛宾每天早出晚归四处采风,都是由卓玛姑娘陪同。两人纵马在草原上驰骋,王洛宾吟唱起自己刚刚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萨耶卓玛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
深情的旋律打动了17岁的卓玛姑娘的心。但是,在卓玛和王洛宾之间,有着太多的障碍: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贵为一方千户长的卓玛的父亲绝不允许女儿嫁给一个贫穷的汉族青年;更何况,王洛宾已经结婚,尽管那时他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但王洛宾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当卓玛姑娘表示要放弃家产,随王洛宾四处流浪时,王洛宾选择了逃离。返回西宁之后不久,王洛宾与妻子洛珊离婚。而卓玛姑娘,在王洛宾这个汉族青年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她的生活也改变了很多。后来她还是嫁给了一个汉族人,那场婚姻完全是由她自己做主的自由恋爱的结果。 也没有举行结婚典礼。1954年,萨耶卓玛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世事变幻莫测,回到西宁的王洛宾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艰难。以写爱情歌曲而名扬海内的王洛宾,个人生活并不如意。在西宁,他给马步芳写过歌,也坐过马步芳的牢。西宁解放后,他给王震将军的部队写过歌,还和大军一道向新疆进军。在不公正的岁月中,王洛宾又被发配到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58年,王洛宾的老房东同曲乎千户也被发配到劳改队改造,1959年在刚察去世。临终前他将王洛宾赠送给他的东西交给了他儿子高贝,嘱咐他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王洛宾的东西保存好。文革期间,这些东西藏在牛粪堆中才得以幸免。
如今,《在那遥远的地方》已是妇孺皆知。草原上的人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金银滩;在三角城以卓玛为名的女孩特别多,都是因为那首歌的缘故。可惜他们都无法清楚当年的一切。
王洛宾与黄玉兰(黄静)
1941年春天王洛宾与妻子罗姗解除婚约,之后被兰州反动当局以“**嫌疑罪名逮捕,关押在兰州城北大沙沟监狱,苦狱三年,1944年5月经多方营救出狱。
1945年,在朋友们的撮合下,王洛宾又一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新娘子名叫黄玉兰,出生于西北一个名医家庭,在一家医院担任助产士。
婚后,柔顺少言的黄静给王洛宾的生活带来了一种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活力。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爱和家庭温馨浓烈气息中的王洛宾,将原本产生的“对生活报复的想法,惭愧地告诉了妻子。黄静听后,只是平静地笑笑说:“你以后会好的。于是,又一次被感动了的王洛宾,怀着异常钦敬的心情,为妻子取了一个新的名字:黄静。
一次,王洛宾去海西采集民歌,家中断了粮。几天后他回到家,遇见了铁将军把门的尴尬场面,心中顿时一片烦躁。窝着一肚子火的他跑到岳父家找回了妻子,才了解到真正情况,感到很惭愧。可尽管如此,黄静连一句埋怨的话也没有说出口,脸上依旧充满着对丈夫的关切和柔顺,用刚从娘家带回来的面粉,给他做了一顿可口的饭食。一边吃着妻子亲手为他做的可口饭食,王洛宾的心中像碰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样样俱全。
1949年7月,王洛宾从兰州回到西宁妻子身边,并在西宁解放后准备举家迁回北平。但就在这时,36岁的王洛宾却又决定随王震大军同赴新疆,黄静给予了丈夫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她说:“我知道,洛宾,你的心在远方!
就在王洛宾如鱼得水在新疆为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大展宏图的时候,1950年春,黄静写信告诉他,他们在西宁的家被查抄了。因为王洛宾曾当过马步芳军队的上校教官,自然,黄静也成了历史反革命的家属。家里的生活一下陷入了困境,可怜的黄静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怎么也过不下去了。黄静问他怎么办?这年五月,经请示,军区领导特批王洛宾可以把家属接到新疆落户。
本想把妻儿接到新疆的王洛宾却突然间有了疑惑,当年与他一起组建青海抗战剧团的副团长赵永鉴由于沾了“马家军的光,刚一解放就被人民政府枪毙了。他怕自己也是这样的下场,结果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给新疆军区领导写了一封辞职信,和年迈的从医岳丈一商量,决定彻底离开大西北,举家迁往北京。
北京的日子也没有长久的安宁。当时正值抗美援朝和国内大规模的镇反期间,阶级斗争和防特的弦绷得很紧。在当地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新疆军区保卫部的干部将正在北京八中上课的王洛宾抓走,直接押上西行的火车。
当王洛宾被带离这个家时,本来由于大出血病奄奄一息的妻子黄静,惊恐得连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她只是顺着丈夫离别时的目光,定定地注视着围在她床旁哭作一团的三个年幼的儿子。一个多月后,等不及1952年的新年钟声敲响,黄静带着恐惧和对丈夫的思念、对年幼的孩子们的牵挂,离开了这个人世……
王洛宾与黑力其汗
1955年春,王洛宾和新疆军区文工团的部分团员到吐鲁番县沙河子解放初级合作社体验生活。王洛宾同维吾尔族农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时利用黄昏和晚上的工余时间,深入维吾尔族社员家中采风,收集、记录维吾尔族民歌。在其朗力克村,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闯入王洛宾的视线:姑娘不高,但天真可爱,活泼好动,能歌善舞,整天乐呵呵的,活脱脱一只快乐的百灵鸟。尤其那双又黑又大的眼睛,光芒四射,特别招人喜欢;那根又黑又长的辫子垂在脑后,配一身美丽的纱裙,分外妩媚,这个姑娘就是黑力其汗。
一天傍晚,风清月朗,王洛宾的采风活动开始了。身着彩裙,头戴一方白色纱巾,地道的维吾尔少女装束的黑力其汗,在音乐手鼓声中展示优美娴熟的舞姿,随风而旋的纱裙掀起阵阵波涛,令人眼花缭乱。王洛宾被眼前的这一切征服了。他那专注的目光像炽热的火,灼得黑力其汗有些不自在。采风结束后,王洛宾在散去的人群中对黑力其汗说:“姑娘,叫我一声阿康好不好?“阿康,维语是“哥哥的意思。突如其来的问题令黑力其汗为之一怔,好在她大方开朗,张口一声“阿康就消失在融融月色之中。
短短的半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王洛宾回到乌鲁木齐之后,并没有忘记黑力其汗。新年到了,黑力其汗收到了王洛宾寄来的贺卡,贺卡背面写着:“寄给吐鲁番的黑力其汗,希望你喜欢。洛宾。其后更让黑力其汗感动不已的是,她收到了王洛宾寄来的以她为原型创作的吐鲁番民歌《黑力其汗》,歌是手抄的,信封上没有地址,是托人捎转的。歌曲表达了对黑力其汗的思念、赞美和感激及对她的深厚情谊。黑力其汗小心翼翼地把贺卡、歌单珍藏在《人民画报》的扉页里,珍藏在心里。
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夏反右斗争以后,“阿康没有消息了,“阿康的歌,也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黑力其汗也被划为内定“右派,后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那个事事讲阶级斗争的日子里,“阿康王洛宾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锒铛入狱,黑力其汗也因家庭历史问题横遭批斗,受尽游街、抄家之苦,尤其叫人痛心的是那位阿康寄来的贺卡、歌单,从此不知去向。从那时起,人海茫茫,天各一方。美好的日子,美好的记忆,在历史的尘封中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与三毛的故事
王洛宾和三毛的“黄昏恋,社会上出了不少书,洋洋数十万言,写得绘声绘色,似乎神乎其神,其实两人见面的时间并不多,其“恋情达到什么程度?扑朔迷离,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其实王洛宾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但他不了解真正的三毛,与其说是和三毛的恋情,不如说是一种三毛特有的一种博爱。这种奇女子太过于稀少,以至于现在大众媒体对三毛和王洛宾之间的情谊说成了恋情。每个真正读懂三毛的读者,一定明白三毛早已经将自己的感情和荷西一起埋葬在了撒哈拉的大沙漠中,荷西是三毛爱情的句号。本文现陈述一些他人引用的文字,希望读者能够擦亮双眼,辨别真伪。
(一)
一九八九年,香港女作家夏婕在新疆访问过王洛宾后,在《台湾日报》发表三篇《王洛宾老人的故事》,很受读者欢迎。
三毛从小就爱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并把这些中国民歌带到西班牙,带到撒哈拉去。当她看到夏婕报道王洛宾近况的文章,非常感兴趣,并向夏婕要了王洛宾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地址。
一九九零年四月,三毛参加一个台湾的旅行团,赴敦煌、吐鲁番游览。当到乌鲁木齐时,她离队按地址找到王洛宾。
王洛宾对三毛一无所知,只听说她是台湾名作家,但到底写了什么书,他一本也没看过。出于礼貌,他仍和三毛握手、拍照,并简单介绍自己的歌曲和经历,他对三毛的印象是“像个大孩子,天真活泼。
晚间,他到宾馆为三毛送行。当王洛宾向服务员询问三毛时,惊动了宾馆上下。原来,三毛登记住宿的证件使用陈平的名字,未引起注意;如今王洛宾一声“找三 毛,男女服务员奔走相告,抱来一大堆三毛在大陆出版的书,请她签名,王洛宾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号召力,可因为人多,没有机会再倾谈。
分手时三毛答应:“九月份我一定再来看望您,请给我写信。
(二)
三个多月时间,两人往来六封信。王洛宾写信告诉三毛:“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后来王洛宾迟复三毛的信,三毛责怪道:“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八月份,三毛在北京为电影《滚滚红尘》补写旁白。一九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三毛搭乘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飞机,傍晚抵达乌鲁木齐,王洛宾穿着精致的西装,打着领带,走到机舱口,迎接三毛。两人并肩把臂,缓缓步下舷梯,接受了十多名少年男女的献花。
这隆重的欢迎礼,使三毛大吃一惊。后来才了解到这是乌鲁木齐几位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正在筹划拍摄一部反映王洛宾音乐生涯的纪实性电视片。听说三毛要来,便策划这段欢迎情节,以壮声势。但此事并没有事先告知三毛,她很不高兴。
三毛到乌鲁木齐后,就住进了王洛宾的家,她还穿上了在尼泊尔旅行时特意定做的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学起《在那遥远的地方》女主角卓玛的打扮,想引起王洛 宾的注意。她还和王洛宾各骑一辆脚踏车,奔走乌鲁木齐街头,进出百货公司、瓜果摊、菜市场,买菜做饭给王洛宾吃。可王洛宾忙于拍电视片,早出晚归,他虽然 仍热情招呼三毛,却无法领悟三毛对他深沉的爱。
三毛明白了:近八十岁的王洛宾,生活给他刻下的伤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颗爱心,还不能抚平这位老人深重的心灵创伤,三十多岁的年龄差距造成无法填平的鸿沟。王洛宾不可能做他的情人,但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民歌大师、老者。
后来三毛病了,王洛宾请来医生为她诊治,并请来一个女孩子照顾三毛的起居,直至病愈。
九月七日凌晨,三毛要走了,王洛宾特地到机场为她送行。
(三)
一九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三毛从台湾来信,王洛宾直至十二月底才收到。没想这却是一封绝笔书。
一九九一年一月五日凌晨,当王洛宾从收音机听到三毛自杀身亡的消息,恍如晴天霹雳,令他悲痛不已。这一段时间他开始整瓶整瓶地喝酒,麻醉自己。
他感到很对不起三毛,辜负了她的爱。在王洛宾家门厅的前台上,摆放着一张三毛的大像,还有用白绢包起来的三毛的一缕秀发,那是三毛前次到王洛宾家时,临走前剪下来留存在乐谱本内的遗物。
为了永远纪念这段情谊,王洛宾写下了《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王洛宾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
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请莫对我责怪
为把遗憾续回来
我也去等待
每当月圆时
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
我永远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摘自香港《大公报》李远荣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0月25日第八版) 人物作品 他一生创作歌剧七部,搜集、整理、创作歌曲1000余首,出版歌曲集六册。
他的作品多以情歌为主。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且荣获国家颁发的“金唱片特别创作奖;《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玛依拉》《青春舞曲》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西部民歌,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已成为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为表彰他为20世纪中华音乐传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7月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人物成就 1988年75岁的王洛宾光荣离休,享受副师级待遇,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勋章。
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荣获文化部、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金唱片特别创作奖。
1993年《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1993年11月上海音乐学院授予名誉教授。中国文联出版社为他出版《纯情的梦-王洛宾歌曲集》。
199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1994年12月被政府授予新疆达坂城荣誉镇长。 人物评价 王洛宾的歌曲优美、舒展,深受群众喜爱且富有民族风味。他创作、改编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板城的姑娘》、《萨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国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其中许多歌曲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王洛宾的作品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其他音乐作品,出版 歌集10本。更为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敬业精神。在他发表的歌曲中,有63首创作于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创作于他80 高龄以后,其最后两首歌曲创作于1996年1月6日入住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以后。1996年3月 14日,王洛宾因患胆囊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可以这样讲,王洛宾毕生为之奋斗努力要去实现的,正是这样一个计划。
王洛宾作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乐家,洛宾先生从三十年代起就以满腔的爱国激情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事业,创作了大量高亢奋进、鼓舞中华民族革命斗志的音乐作品,许多歌曲为爱国军民广为传唱。全国解放后,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又谱写了大量歌颂人民子弟兵、歌颂领袖、人民和歌颂祖国的音乐作品,成为时代的旋律、民族的心声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宾先生不仅以他搜集、整理、创作的西部民歌著称于世,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创作的激动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中国音乐艺术海洋中的精华。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一位华人音乐家颁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